打造网上国家级开发区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太仓招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综合产业
【1+X政策】1-关于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2017-2020年
发布时间:2018-09-20    来源:太仓市人民政府

  为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总体部署并结合太仓实际,特制定“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意见(2017-2020年)”。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苏州市各项决策部署,以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为指引,以“十三五”规划为纲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两聚一高”主题,紧紧围绕“创新四问”,大力实施“改革创新、以港强市、融入上海、绿色发展、民生共享”五大战略,加快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改革驱动跨越、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跨越、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目标任务

  加快推动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更稳健、产业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显著、创新能力更强劲、生态环境更优美,努力打造繁荣发达的现代产业高地、特色鲜明的开放前沿阵地、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福地。

  1.创新驱动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科技服务业营业额超10亿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超5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达200人以上。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外资利用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并进。“两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超55%、45%。

  3.发展质效全面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8万元/人。人口结构持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超20万人。

  4.绿色发展成效凸显。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主要入江支流消除劣Ⅴ类,国控考核断面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达80%。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年均下降率6.4%,建设用地规模力争实现零增长。

  三、重点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1.新兴产业壮大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紧紧围绕构建绿色高端现代制造体系,重点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成套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舍弗勒、通快、天顺风能、德威、中广核、奥特斯维、宝洁、雅本化学等骨干企业,大力引进配套供应链商企业,搭建高效能的新兴产业支撑平台,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行业“小巨人”。大力培养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用型创新人才,实行各种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到2020年,力争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0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

  2.科技创新跃升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答好“创新四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做好“五推进五创新”,即: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构建区域科创体系;推进产业体系培育,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推进知识产权发展,创新科技服务支持方式;推进本级计划体系,创新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用4年时间,培育并扶持100家重点科技企业、100个创新载体平台、100项重点科技项目、100名技术经纪人。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机制。到2020年,地方政府财政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35%。力争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市、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

  3.民营经济腾飞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加快推动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扶优扶强100家现有骨干民营企业,引进培育100家以上优势民营科技企业,形成20家以上的民营IPO上市后备企业,培育30家民营“小巨人”企业。每年实施民资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50个以上,尽快形成3~5个以骨干民营企业为龙头、上下游企业配套的特色产业链。每年实施3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民资重点技改项目。每年至少实施10个重点产业化项目,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民营经济总体实力和经济贡献度迈上新台阶,新增一批品牌企业、地标型企业。到2020年,规上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4.现代服务业提升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港口物流、大数据、金融服务、电子竞技、生物医药研发、文化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拓互联网平台经济、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文旅休闲、节能环保服务等生态型服务业。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鼓励发展一批专项旅游主题园区、一批特色产业庄园、一批精品酒店和特色民宿。加快推进太仓物流园、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等集聚区提档升级。围绕省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重点建设集研发设计、科技创新、展示交易等于一体的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争创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到2020年,新培育认定20家总部企业、20家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和100家平台企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8%以上。

  5.开放型经济拓展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和内外贸融合提升的新体系。紧盯欧美、深耕德国、拓展日韩等重点地区,紧抓央企、德企、美企等优质企业,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参加境内外展会和入驻跨境贸易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探索现代流通综合改革试点,提升商贸流通业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扶持应用类、平台类、服务类电子商务企业发展,鼓励规模型电商企业入驻。依托港口贸易打造太仓港跨境电商贸易平台,集聚一批规模型跨贸企业群。到2020年,新引进德企100家,力争年均注册外资8亿美元、到账外资6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达65%,全市当年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达3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达5亿美元以上。

  6.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推动人才同产业无缝对接,以人才优先发展塑造新一轮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娄东英才”等工程,全面推进太仓产业类人才资助再升级计划,优化产业类人才培育引进政策体系。提高各级人才生活待遇,适度放宽高层次人才购房门槛。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更具助推力的人才发展载体平台。完善市人才服务联盟建设,强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支持创新产品推广使用。到2020年,引进培育一批“高精尖缺”项目,培养和造就规模较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万人,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人才50人以上,姑苏及以上领军人才200人,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00个、创新创业团队10个。

  四、组织实施“十个一批”重点项目

  1.打造一批重大载体平台。国开区着力深化区港联动、产城融合,提升综保区、重大装备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能级,加快建设国开区生物港二期、欧美高新技术产业园等载体。高新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加快建设中德制造业科创联盟产业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精密机械产业园等载体。科教新城加快建设电子竞技小镇、金融小镇、天镜湖文化科技产业园、电商及创客中心等载体。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恒大童世界、江滩湿地公园、工业加速器一期等载体。沙溪、璜泾、双凤等镇着力提升各类园区能级及产出效益。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载体,加快建设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技物所、同高院等创新载体平台,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深化对德合作,全力打造中德(太仓)产业合作创新试验区,努力建设为苏州乃至全省创新和开放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到2020年,形成10个规模超10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区,新增1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为契机,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突破核心技术、打造高端产品、塑造知名品牌”为重点,每年遴选支持一批符合我市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环保节能、供应链管理等新产品、新技术。到2020年,力争新增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不少于15个,5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不少于30个,工业企业产值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五十亿元企业10家。

  3.实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主动对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完善发展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的配套体系,加大智能制造投入。大力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重点推动同维、海嘉、博众等一批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推动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改造力度。到2020年,每年技改投入不少于150亿元,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4.狠抓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做强现代物流基地和贸易量,每年新增200家港口物贸企业,到2020年港口物贸总额达1000亿元。培育壮大电竞龙头企业,打造天镜湖电竞特色小镇,到2020年聚集电竞相关产业企业500家,实现营业收入超20亿元,税收超8亿元。加快高端总部资源集聚,外引内培桂盟投资、灯笼果文化传媒等后备总部企业。加快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丰富沙溪古镇、浏河古镇、金仓湖公园等项目内涵,加快推进恒大童世界等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知名综合旅游度假目的地。完善创新金融业态,培育壮大东源投资等新兴金融项目,打造区域性著名的私募基金产业创业基地,新发起设立各类金融机构10家以上。加快建设耐克二期、似鸟商贸等项目,到2020年,培育认定20家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积极发展平台经济、楼宇经济、物联网、文化创意、全域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5.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加快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步伐。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积极排摸上市后备企业,强化企业上市指导,加大政策聚焦服务、上市基础辅导、融资配套服务等工作力度,推动安佑生物、荣文集团等企业成功上市。到2020年,新增IPO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企业30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30家。

  6.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着眼于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健全网上网下互动的技术供需体系、技术交易服务和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引进一批在行业内发展潜力足、成长性强、支撑力大、具有标志性的“人才+科技”产业化项目。积极对接德国研究机构,引导民企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参与对德合作。到2020年,重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个。

  7.集聚一批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一系列具有太仓优势的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财税金融与服务政策,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高承载支撑能力的创新创业载体。深入实施“娄东英才”工程,加快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深入开展人才管理综合改革,完善人才投入、金融撬动、人才强企、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等政策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推动政府直接引才向支持企业自主引才用才转变,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销售超亿元领军型人才企业15家。

  8.推动一批品牌创建和标准制定。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做大做强制造业商标品牌,鼓励发展服务业商标品牌,继续实施商标安家工程等举措。开展名牌培育计划,充实名牌培育后备库,做到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成熟一批、发展一批,逐步形成层级合理、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名牌发展梯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到2020年,驰名商标总数达10件以上,江苏省著名商标70件,苏州市知名商标100件。新增江苏名牌产品38件,苏州名牌产品120件。

  9.设立一批专项基金(资金)。整合优化原有的产业、科技、人才等扶持政策,扩大基金(资金)池规模,增强对创新转型的支撑作用。设立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首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设立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资金5亿元,重点支持“六大行动计划”、“十个一批”重点项目。设立市科技创新基金,首期募资2亿元,重点支持市科技创新型企业。设立中德合作资金,首期筹资5000万元,重点支持对德合作相关产业园及重点德资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区镇基金(资金)配套体系。完善市镇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办法。积极探索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10.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深入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化工行业优化提升整治等举措,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部分过剩产能。全面开展工业企业亩均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企业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执法力度,依法分批实施关停。鼓励企业实施梯度转移和“走出去”发展,将研发设计、总装集成及品牌营销等留在太仓。鼓励有实力的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到2020年,每年腾退零散工业用地不少于1500亩,累计关停淘汰企业300家,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率达80%以上。

  五、创新举措

  1.坚持规划引领。围绕现代田园城市总目标,坚持“一市双城三片区”定位,深入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融合”。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按照重点突出、功能联动、协调发展原则,构建“二带一区”产业发展格局,合理配置中心镇区、管理区要素资源,统筹布局产业基础设施。制定完善全市人口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调控机制,促进人口与产业、城市的协调发展。

  2.优化发展空间。实施“三优三保”行动,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以优化农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以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线,严守开发边界、开发强度、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四条红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战略,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争取早日实现“减量化”。对区镇新增建设用地进行增减动态管控,开展工业用地综合效益评价,健全差别化的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政策,加大已批未开发项目清理和低效用地腾退力度。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空间和耕地保护制度。

  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健全重点项目“高效审批”机制,压缩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时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区镇综合执法改革扩面,探索在区镇实施安监、环保、消防等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健全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实施用能、用电、用地、用水、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4.创新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探索打造以天镜湖私募基金创业基地为核心的特色金融小镇,建设证券投资、并购基金集聚区。引进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推动设立金融租赁、财务公司、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持牌金融企业,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投机构和专业化管理团队。发展创投、天使等股权投资基金。规范交易场所、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组织运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强化债委会工作长效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5.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政策体系,以完善的“1+X”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保障“六大行动计划”、“十个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支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等再上新台阶。整合提升原有扶持政策,配套实施《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向中高端迈进的若干政策》、《推进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推动创新转型强化人才支撑的若干政策》、《促进商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民营企业“1123”行动计划等,有力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六、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全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分工,建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形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序时进度推进。

  2.优化政府服务。优化政府服务理念,切实树立“廉洁、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意识,及时协调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着力打造具有太仓特色的服务品牌。践行“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开展“一颗印章管审批”的改革试点。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服务网上办”。持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优化政务公开工作,将政务公开与科学民主决策相结合,推进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大胆作为的良好氛围。

  3.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强化《关于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20172020年)》的宣传,加强政策解读,切实提升实施意见的知晓度。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通过典型示范,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4.夯实法制保障。强化法治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使政府工作更趋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严守安全生产红线,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网格化监管,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牢固树立全面从严的监管执法理念,加大环保整治和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有力提升环境执法水平,打造田园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政策法规
太仓
最受欢迎的文章
给太仓招商留言
太仓招商

江南美誉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投资指南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512-53668367
  • 传  真:+86-512-53668367
  • 地  址:太仓市郑和路309号太仓发展大厦17楼
  • 邮箱地址:tcip@tcinvest.cn
Copyright © 2015-2023 InvestTaica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太仓招商   苏ICP备17008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