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30多辆车,到现在的300多辆车,从“通道车”、汽油车、柴油车、油电混合车,到新能源车,从售票员喊“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到推行无人售票,直至现在扫码乘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公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并不断升级换代。
亲历者名片>>>
朱振兴,市公交公司三分公司原副经理,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公共交通运输事业,今年65岁的他见证并参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公交的大发展。
■30多辆车托起一个联营公司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经济发展起来了,道路慢慢建起来了,但是公共交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朱振兴告诉记者,早先的时候,苏州46车队有一辆车在乡镇和城区之间每天来回跑三四趟,长途班车也临时载一些乘客,但交通资源依旧匮乏。1984年,开始筹建太仓县农村公共汽车联营公司。“当时从旅游公司借调了5辆车过来,又从扬州客车厂和上海公交公司购买了新旧车10多辆,另外苏州46车队联营加入了9辆车,就这样车辆问题解决了。但有了车没人开也不行啊!”朱振兴说,公共交通不是小事,需要驾驶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人来开车,可当时没有几人手持A照,于是他们去了货运公司,最后成功劝说7名驾驶员加入联营公司,考了A照之后,就能上手开车了。之后从太仓县运输公司和长途车站调入20多名行政人员,负责公司和车站日常运营、管理。
朱振兴说,当时他和七八个筹建人员只花了五万七千多块钱,到窑厂、造船厂购买砖头以及其他建筑材料,将车站候车室“码”起来了,地点就在204国道昆太路口。“非常简易,就像个蘑菇棚,不像现在的车站环境敞亮、设备齐全。”于是,准备了不到半年时间,联营公司现雏形,一开始公司只有60多人,最兴盛时达312人,后来联营结束,公司改名为“太仓县公共汽车服务公司”,朱振兴担任副经理职务。
■环城车车况简陋
“第一辆‘公交车’叫‘小环城’,现在都叫多少路,那时是没有的。”“小环城”途经市二中(老)、卖秧桥、影剧院、北门、供电局、长途汽车站,再回到农公站,对于这条线路,朱振兴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条件艰苦,车型不一,车况也不好。“当时我们那辆‘小环城’车内是一条一条木地板拼接的,两块木板之间还有缝,有的小姑娘穿着高跟鞋,一不小心就踩进去了。”说着昔日的公交状况,对比起今天的现代化公交,朱振兴笑出了声。“环城车”不似如今四四方方,车头和车尾都是尖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橄榄车”。
“我们请钣金工师傅在大铁皮上敲制上了‘环城’两个大红字,挂在车前的水箱上,这样乘客从远处就能看到‘环城车’来了。”
一年后,“大环城”也开始运营了,依旧是在城内先转一圈,然后依次开到当时的新湖镇和新毛镇,载了乘客再回城内。“就这样,太仓 ‘公交’开始下乡了。”
据朱振兴所说,每到周末,车上乘客爆满,两节车厢的通道车经过改造后(因为乘客较多,为方便乘客站立,拆掉了一些座位),只有20多个座位,但一趟要载一百六七十个人。“因为当时方向盘没有助力器,转弯的时候屁股悬空着,得使出全身力气。”朱振兴一边描述一边做着打方向盘的动作。
“‘环城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交,只能说是公交的前身。”朱振兴说道。
■现代公交逐渐成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朱振兴一行公交老领导去温州等地学习先进经验,转换经营模式,将车辆承包出去。“一开始没人愿意冒险承包,我就带头,大家看到好的车辆快包完了,赶紧也跟着承包了。”那时候已经开始有了竞争意识,看到有人招手主动停下载客,俗称“招手车”。
1987年9月,县公共汽车服务公司、县汽车运输公司和县汽车修配厂合并组建太仓市汽车运输服务总公司,专门跑乡下公交,该公司也是现在三分公司的前身。当时市里还成立了另一个公司“城市公交公司”,负责城区的公交运输。“现在已经合并起来了。”1995年1月,市公共汽车服务公司(含太仓市汽车站)从汽运总公司划出,成为独立法人,2000年9月,又划归汽运总公司。到2008年,现在的公交枢纽站建成了,奏响了太仓公交的新篇章。
现如今,我市有公交车318辆,日均发班2400班,驾驶员455名,智能公交候车厅500余个……回想起以前十多公里才有一个候车点,驾驶员发个小电风扇都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的站点不仅距离近,还有智能提示,公交车上也装了空调,甚至可以扫码支付乘车费。朱振兴对此感慨万千。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市公交公司在公交服务水平提升、优质服务品牌打造、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等方面持续发力,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性、舒适度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常规班线、定制班线、区域公交、快速公交等不断发展,还引入了新能源公交,在为老百姓提供实实在在便利的同时,倡导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打造“乘坐舒适、安全便捷、绿色环保”的人民满意公交。夜晚灯火璀璨,智能候车亭内闪烁着站点提示,朱振兴忘不了过去的艰苦,也打心底里为太仓公交的发展点赞。(见习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