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名片>>>
高菊平,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后招考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亲历10多年的行政审批改革之路,目前是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兼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太仓分中心主任。
从“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到“最多跑一次”;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到阳光、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从“一站式办结”到“一网通办”……作为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元老,高菊平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今政务服务已从“一站办结”实现“一网通办”。
■“集中式办公”,让市民“一站办结”
“一个章代表一个部门,一个事项多的需要几十项审批,初次接触的群众甚至不知道部门在哪里,好不容易找到地方,也许还会被告知办理人员不在。”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前,高菊平在企业工作,但对于报批难一点都不陌生。
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在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前身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前,对于找政府办事,群众很形象地总结成“三难”。正是基于“三难”,2002年10月,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成立。次年9月,高菊平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中心,成为中心招考的第一批人员。
高菊平回忆说,刚成立时,中心办公地点在如今的高新区管委会,面积仅900平方米。“一站式服务、规范运行、限时答复,中心成立后确保市民报批时能找得到人、能递得了材料、能得到回复。对于进驻窗口和审批事项,中心会事先审核审批的合法性,进驻后会规范窗口运作,要求缺的材料一次性告知、限时给当事人回复等。”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心职能不断得到扩充,目前已更名为“太仓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并形成了“一办三中心”的格局,“一办”是“太仓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三中心”分别是下设的“太仓市政务服务中心”“太仓市便民服务中心”和“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太仓分中心”。“如今中心有了独立的办公地点,办公面积近1万平方米,面积的扩大也使得进驻部门大幅增加。”高菊平介绍说。
■提升审批时效,市民办事更便利
对于初期的市政务服务中心,业内人士将其比喻为“政务超市管理者”——对进驻窗口提供服务、提出基础性要求。
2005年,高菊平从办公室调到业务科。也是从那几年开始,审批项目提速增效工作在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2002年至2014年,中心进行了九轮审批项目提速增效工作,每次80%以上窗口会被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压缩审批时间,最大限度方便老百姓。”在高菊平的记忆里,当时中心连领导在内也就10来个人,每个人身兼数职,帮助各窗口出谋划策提升审批时效。“经过九轮大范围时效提速,可以说,如今单个审批事项时效的压缩空间几乎没有了。”
一个事项几十个章,市政务服务中心成立后,市民虽然只要跑“一个地方”,但“行政审批长征图”上的章却减少得不多。近年来,我市对各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非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排摸调查,不断取消和调整部门行政许可项目,减少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特别是2014年,我市出台《关于开展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集中清理工作。持续“减法”的作用下,目前入驻部门33个,设立服务窗口152个,窗口工作人员235人。
■服务不断优化,“一网通办”得以实现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项目从8月16日土地摘牌到9月21日取得“施工许可证”,整个流程历时36个自然日,实际审批时间16个工作日,“跑”出项目报建的太仓新速度。
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这是“3550”改革的要求。在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项目中,太仓将“50”直接压缩到了“16”。
这源于市政务服务中心在“放管服”改革工作中的角色转变。2017年年初,江苏省政府提出“3550”改革,中心工作重心也顺势转到优化审批流程方面,特别是今年,以“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三条审批链为重点,创新各审批链“一窗式”集成服务模式。
“当时提出‘3550’改革目标,作为基层实际操作者,我们觉得这个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时任业务科科长的高菊平回忆说,政府的“加压”促使他们不断改变思路,“以前寻求大而全,现在则在思考怎么做‘减法’,让流程更优化、老百姓更便利。”今年,通过中心“三个一窗”综合受理机制的全面推行,在中心成立之初就已进驻的发改委窗口正式转为后台运作,而经信、文广、物价、水利、民防等窗口早在发改委前就已经“隐身”。
近年来,太仓政务信息系统融入江苏省“一张网”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协助各部门完成“不见面”事项在“一张网”后台的相关设置,真正实现“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的审批新模式。年初,江苏政务服务网“太仓旗舰店”正式上线,在“权责清单”“办事进度查询”“服务一站通”等共性板块的基础上新开设“套餐式服务”“不见面服务”“公共服务”“热线服务”及“公共资源”五大功能板块20多项特色服务,市民在家点点鼠标就能完成大部分政务服务及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记者 阚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