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完善‘协商能动’机制 推进‘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城厢镇社区治理创新实践论坛上,来自城厢镇的村居代表、社会组织代表、社工代表等40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社区治理的成绩、现状、问题与发展之道。
昨天,各区镇纷纷举行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分论坛活动,旨在围绕社区居民的所需所盼,创新探索、精准发力,不断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为我市“政社互动”创新实践3.0版本注入能量,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
“政社互动”已经走过了10年,如今,太仓“政社互动”创新实践也开启了3.0版本的新征程。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重点是完善机制,增强能力,在社区治理参与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促进城乡社区和谐善治。今年,我市提出了建立“协商能动”机制,建设“发展型”幸福社区的工作思路,为“政社互动”创新实践3.0版本指明了方向。
“政社互动”3.0版本创新实践的三个关键词为“协商能动”、“发展型”社区建设、“幸福社区”。
“协商能动”指在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和“政社互动”“三社联动”持续推进基础上,着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系统构建“广泛参与、深度协商、活力自主”新机制,激发社区多方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城乡社区有效治理。它强调的是主动发现问题,有序开展协商,理性表达诉求,积极达成共识,最终化解社区矛盾、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
“发展型”社区建设指依托“协商能动”机制,培养社区发展意愿、开发社区发展潜能、凝聚社区发展合力、破解社区发展难题,推进社区高质量建设的实践过程。“发展型”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社区发展过程中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
“幸福社区”指能够给社区居民追求幸福、创造幸福、获得幸福、享受幸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的社区。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必须考虑社区居民的内心体验,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必须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利益。我市初步构建了幸福社区建设指标体系,将群众对幸福的主观感受细分为社区归属感、服务获得感、邻里和谐感、生活便利感、社区安全感和环境舒适感,设立了“认同、服务、风尚、生活、平安、生态”等“六类”幸福感指数和“三十项”具体指标,为我市“幸福社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引。
那么,“发展型”幸福社区该如何建设?民政部门也给出了答案:着力完善“协商能动”领导机制、参与机制、议事机制、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五大机制”,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能力,增强村(居)委会的自治能力,增强多方主体的协同能力,增强基础建设的支撑能力,打造“政社互动”创新实践3.0版本。(记者 邢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