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家级开发区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太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字新闻
[改革开放40年]市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发布时间:2018-10-16    来源:太仓日报

  太仓自来水日供水量从4万吨扩展到40万吨,出厂水质不断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还用井水,后来用上了镇里供的深井水,但杂质多,且常常断水。如今一拧水龙头,就能喝上水,而且还是水质完全得到保障的长江水。”浮桥镇居民龚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用水“三部曲”。

  从“用水不便”到“用水方便”,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市民龚先生反映的不仅是自己的用水感受,也揭示了太仓饮水工程发展历程带来的深刻变化。

  现代化供水格局形成

  对于太仓自来水供水历程,市第三水厂副厂长吴昌延感慨良多。他指着现代化的三水厂告诉记者:“第三水厂一期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日供水能力40万吨,大大提高了我市的供水保障能力,完全缓解了我市夏季高温期间供水紧张问题,经过臭氧活性碳深度处理的自来水完全达到国家最新出台的生活饮用水106项指标。”

  与三水厂配套保障的是我市同时建设的第二个应急水源地工程。该工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太仓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总库容1742万立方米,实现了日供水能力60万吨,能应对最长连续不宜取水天数25天,满足中远期供水需求。

  第二水厂厂长王聿明回想三水厂和水源地未建成的那几年夏天:“遇到持续高温,就是我最担心的时候。日供水量一直保持在30万吨以上,几乎是极限运转,万一碰到雷电天气,保不准就会出现全市大面积停水。”

  逐年补齐供水短板

  “这样的供水格局在40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一位市水务集团的老职工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的自来水全靠20多眼深井水。由于长期只抽不回灌,出水量日益减少。1986年,我市建成了第一个水厂,日供水量4万吨,城区供水普及率达95%。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太仓地表水水质恶化,为解决当时城区的饮用水困难,实施了中期改水工程,打了深井水群,作为太仓第二水厂的过渡。作为太仓饮水工程里程碑式的太仓市第二水厂一期工程于1997年正式动工,1999年竣工通水,供水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同时第一水厂正式停产。二水厂二期、三期工程分别于2003年、2005年竣工投产。至此,市第二水厂生产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日,并配套建设了总容量为450多万立方米的浪港水库,进行蓄淡避咸,形成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统。第二水厂一直使用至今,为太仓市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从“镇镇通”到“户户通”

  “那时候农村哪来的自来水啊,都用的是自家的井水。”双凤镇庆丰村村民顾炳元回忆,他们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装上自来水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的各镇区主要以地下水为水源,建设小水厂向镇区供水,大多数农民在用井水。为了让太仓所有的居民用上清洁的自来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07年,我市不断完善供水管网,解决水压低、容易爆管等问题,铺设各类供水管道1875公里,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市民的用水从井水到浏河水再到深度处理的长江水,用水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在这期间,供水也从“镇镇通”变为“村村通”“户户通”,全市农村居民用水均为长江水,实现了全市域集中供水目标。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能喝上自来水就非常“幸福了”,而现在的目标是如何保证市民喝上优质的自来水,甚至是直饮水。我市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

  今年,我市实施第二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工程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与浸没式超滤+纳滤双膜法工艺并行的净水工艺,进一步提升我市自来水出厂水质,满足群众对饮用水水质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市从2015年开始,建设第二水厂取水改移工程,包括新建浏河水源地取水和换水泵站、水源地至第二水厂原水输送管线工程,保障水厂用水安全。远期我市将建设白茆口水源地,切实保障全市的饮水安全。

新闻中心
太仓招商
最受欢迎的新闻
给太仓招商留言
太仓招商

江南美誉
新闻中心
政策法规
投资指南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512-53668367
  • 传  真:+86-512-53668367
  • 地  址:太仓市郑和路309号太仓发展大厦17楼
  • 邮箱地址:tcip@tcinvest.cn
Copyright © 2015-2023 InvestTaica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太仓招商   苏ICP备17008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