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残联获评“全省残联系统先进集体”,这一含金量颇高的荣誉称号,是对我市助残扶残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激励。我市将通过推动残疾人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鼓励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活动等,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残疾人共享全面小康。
打造残疾人精准就业“太仓模式”
上午9时,42岁的杨志琴走进科教新城残疾人之家。清洗消毒双手后,她走向工作区,拿出材料和工具,开始安装键盘。安装一件,收入是0.5元,一天,杨志琴可以装100件,获得将近50元的收入。对于杨志琴和她的家人来说,这笔收入可说是“雪中送炭”。
2017年,杨志琴在一场事故中伤到右腿,成为肢体残疾人,也失去了原本的工作。今年,杨志琴的丈夫又被公司裁员,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残疾人之家给我提供了这个‘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杨志琴说。
社工宗海玲告诉记者,目前共有18名残疾人在科教新城残疾人之家参与辅助性就业。“有些残疾人之前从未参加过工作,来到这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机会。”
近年来,我市陆续建成20家各级“残疾人之家”,为数百名处于就业年龄段内、有就业意愿却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就近就便的工作机会。
在建设多元主体的“残疾人之家”,大力推进辅助性就业的同时,我市通过统筹推动保护性就业、竞争性就业,积极搭建就业招聘服务平台,持续提供优质就业指导服务,推动残疾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打造残疾人精准就业的“太仓模式”。统计显示,我市就业年龄段、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约为98%。
形成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社会合力”
“现在住得称心多了。”站在自家整洁明亮的客厅里,81岁的王阿婆感慨不已。得益于我市实施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幸福亮居”改造工程,王阿婆和她精神二级残疾的儿子所住的老房子墙壁粉刷一新,卫生间里也装上了热水器和马桶扶手。
市残联从2012年开始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幸福亮居”改造工程为此前项目的升级版,通过“一户一设计”的个性化服务,为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改造家居环境。“在卫生间里装个扶手,在门口加个坡道,换个抽油烟机,这些改造看起来不大,但能有效提升残疾人家庭的生活品质。”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方携手,不断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齐心协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合力。通过将残疾人纳入富民增收重点对象,积极扶持残疾人个体经营和创业等,残疾人脱贫帮困更加精准。通过为重残和精障人员医保结算开辟“绿色通道”,开展“希望妈妈”结对残疾少年儿童帮困助学活动等,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通过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展盲道专项整治和公厕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及。
让每个残疾人活出“精彩人生”
“身体有残疾,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25岁的肢体残疾人谢贝尔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旅行达人”,这些年,他的足迹踏遍16个省份。“我身边的残疾朋友大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也能和同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
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同时,我市正有越来越多残疾人积极投身公益,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实现自我。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那段时间,我市有数十位残疾人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便,坚守各自岗位,用行动书写担当。
通过主办嘉昆太残疾人首届文体艺术节开幕式和“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连续多年举办“阅读点亮心灵”残疾人诵读品牌活动、开展残联系统“学听跟”专项活动等,我市正努力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消除各种有形无形障碍,让温暖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
“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开展‘进门入户’大调研、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推进‘标准规范’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等,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高水平的成色。”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