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寒风肆虐的江堤上,还有人影在来回巡逻。他们手持电筒,不时跺跺脚、哈哈气。漆黑的江面吹来江风,伴着凌晨的寒意,刺骨难忍。
长洲村的内外江堤与常熟相连,距离常熟某工业园区不远,过去这里也曾是一个人行、货运通道。疫情来临,为切实抓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防控措施,璜泾镇的志愿者们蹲守江堤卡口,劝返通行者,请他们从国道通过检查口绕行。
“卡口必须24小时坚守,白天还好,夜晚就比较难熬。”长洲村党委书记王艳飞告诉记者,村里人手严重不足,他不得不通过网络发出“征集令”,招募志愿者夜守江堤。通知一经发出,王艳飞的手机里,俞春锋、陆振初、张海龙、周庆丰4位好友的头像首先跳动起来,一股暖流从王艳飞胸口涌到眼角,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好战友,虽年龄不同,参军地点不同,但都扛过枪、站过岗。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4位退伍军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张海龙,2005年正式入伍,2006年在沈阳武警部队特勤连服役期间,曾前往内蒙古牙克石地区(小兴安岭)林区参与扑灭森林大火。作为灭火的先遣部队,张海龙所在的班第一批上山。他告诉记者,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他和战友手挽手形成“一”字,心里拧成一股绳,一步一步向火区前进,绝不允许漏掉一丝火苗。13年后,他再赴“前线”。“我不仅是一名老兵,更是一名党员,就应该站在最艰难的地方。”张海龙主动申请值守19时到次日7时的“夜班”,12个小时站在没有休息室、没有暖气,甚至没有灯的江堤上。
“最难熬的可能是凌晨三四点吧,困意最浓。”陆振初告诉记者。2月5日夜晚,值守在内江堤的陆振初,与一同值守的战友来回巡逻,甚至加快脚步、喊起号子,曾经在兰州参军的他知道,保温御寒的最好方法是动起来。“比起参军的经历,夜守江堤也不算什么,撑得住。”40多岁的陆振初笑着告诉记者,在兰州,天寒地冻是家常便饭,脸盆放在地上一会儿就挪不动了,手扶着铁栏杆,再想放开就可能要撕下一层皮。“兰州缺水,热水是定时供应的,那时候训练出汗了想洗澡,都是在室外,用冷水。”陆振初回忆起当初,总说值个夜班不算啥,不值一提。
曾经保家卫国,他们练出一身铮铮铁骨,如今依旧奔赴一线,坚守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同样是退役军人,王艳飞最能体会他们的心境,春节里他一日未休,在收到战友们的“请战书”后,他立即排班编队,做好后勤保障,与战友共同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阻击战中。“在我们之后,还有很多人报名参加值守,我们并不孤单。”王艳飞说,他们中有村委的工作人员,也有普通村民,他们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奉献,有了这股强大的力量,相信黎明不远,胜利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