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如何发展,绕不开百姓的餐桌、农民的钱袋。一只小小的菜篮子,装着群众的殷殷期待,也承载着执政者沉甸甸的责任。近日,记者在璜泾镇现代农业园看到,成片的蔬菜大棚已基本建成,清透的薄膜在轻钢骨架支撑下迎风而立。据介绍,这片占地80亩的8米宽体大棚是璜泾镇菜篮子工程的主体部分,其余分散在杨漕、孟河、孙桥3个村,项目总面积达120亩。
大棚不仅透光还能“见风雨”
相比过去传统的单体大棚,现代农业园内新修建的蔬菜大棚不仅内部空间高大,且全部使用自动化升降、开闭设备,轻按开关,大棚的四壁、棚顶便可实现开合,用于通风、透光。“雨天打开棚顶,可以让雨水进入大棚,这是传统大棚不能做到的。”璜泾镇农技站工作人员吴皓介绍说,这是为了有效防控蔬菜田盐碱化。高产的蔬菜田极容易盐碱化,而南方雨水偏酸性,让雨水落入蔬菜大棚,便可以实现酸碱中和,利用自然法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现代化大棚技术,能够减少人工干预,提升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吴皓说,未来还将引进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大棚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PH值,为温室种菜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尾菜循环优化种植方式
在离农业园蔬菜大棚不远处,一座钢结构建筑已经基本完成主体建设,这是园区尾菜废弃物发酵罐处置技术项目所在地。据介绍,当蔬菜大量产出时,地头剩下的尾菜便成为“难题”。尾菜废弃物含水率高、保存周期短、不易运输,极易腐烂并引发恶臭,而且往往携带许多病原菌和有害虫卵,直接还田利用,将会使作物病虫害扩散,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过去,菜农们面对大量尾菜,要么是花钱请人处理,要么直接丢在田埂上,大雨一下,直接将尾菜冲到河里,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璜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大力推动菜篮子工程时,璜泾镇着眼长远,引进发酵罐处置技术,将农场的尾菜废弃物全部通过高温好氧发酵罐装置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尾菜变成育苗的基质,再进入菜地种植蔬菜,实现菜篮子工程的绿色循环、高效集约、零排目标。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处理尾菜,还可以用于秸秆的循环利用,将为农业大循环发挥巨大能效,提高田间资源利用效率,助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
经济效益与市场保供“双赢”
记者了解到,璜泾镇菜篮子工程大棚将于明年上半年陆续投用,计划种植鸡毛菜、西蓝花、松花菜等蔬菜。园区还建起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将培育专业农机种植手、市场营销人员等。“通过配齐硬件设施及软件人才,打造现代化优质蔬菜高产区。”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积极沟通市场,以蔬菜种植效益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保供稳价,让本地市民享受地产蔬菜红利,吃上放心菜、便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