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前到年后,一项项年俗调和出太仓人心中最独特的“年味”。这年味可以“闻到”,它在热气腾腾的蒸年糕中,在喷香的炒发禄中,在丰盛的年夜饭中;这年味可以“看到”,它在每家每户门前贴着的春联、福字上,在阳台上晾晒着的各式腊味上;这年味可以“听到”,它在人们见面时声声“新年快乐”“恭喜恭喜”中。
年味
体现在春节的仪式感中
52岁的戴惠亚抱着3岁的孙女在邻居家串门,根本没有春节前的忙碌。“都准备好了呀!”放下孩子,她领着记者去看她家准备的年货——在酱缸里腌的咸鱼、咸猪脚。“不多,以前那时候没啥吃,没冰箱,所以鱼啊肉的都腌起来,现在都吃新鲜的,菜市场买就行。”
但在戴惠亚眼里,春节的老传统还得继续下去。虽然戴惠亚一家现在拆迁到凤雅集中安置小区,但是每年春节前的老习俗还是坚持着。这不,腊月二十四小年那天,她把自家里里外外都收拾、打扫了一下,“把灰尘、脏东西掸掉,就可以干干净净过年了”。戴惠亚还准备了荸荠、茨菇、甘蔗等“贡品”来送灶王爷,“现在集中居住小区虽然没有乡下的土灶,但春节的仪式感不能少”。腊月二十六,她把自己家的“年”给过了,按照太仓传统习俗,每家过年都选在年前不同的日子,叫上至亲,来祭拜祖先。
至于年货,戴惠亚和他儿子陈佳繁存在代沟。“我买了饮料、薯片、坚果、巧克力、水果……等串门或亲戚来的时候可以招待招待。” 陈佳繁觉得她母亲准备的有些“土”,因为戴惠亚除了准备了鸡鸭鱼肉外,还有炒的瓜子、花生及自制的芝麻米花糖。
记者看到小区内的一些人家开始挂灯笼,有了新春的气息。戴惠亚说,虽然凤雅社区不在烟花爆竹禁放区里,但周边老百姓约好了,今年不放烟花爆竹,多挂点喜庆的装饰。“比如红辣椒、中国结,我们家每年都不会少。还有春联和福字,准备大年夜和大年初一贴上门。”
实际上,在太仓的农村,不少村民还保留着各自过年的传统。浮桥新邵村的村民钱云其每年春节前都会酿一些米酒,今年他家就酿了三坛,顺便还做了一些酒酿。“节前分给亲戚朋友,作为春节礼物,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除了米酒,春节前钱师傅还会和邻居在他们承包的鱼塘网些鱼,几家人家分一分,一起吃顿全鱼宴,增进邻里间的感情。以前太仓这边春节前都有邻里之间捕鱼分鱼、杀猪分肉的习惯,如今在个别家庭间还存在着。钱师傅说:“虽然分的鱼不多,但是意味着‘年年有余’,讨个好彩头。”
除此之外,除夕前,老派的太仓人还要笃白米囤、插柏枝、放撑门葱,每一项传统习俗,都有美好的寓意在其中,或是希望来年家人健康平安,或是希望家里富足有余。
年味
蕴含在新年的好滋味中
“廿四掸檐尘,廿五牵磨,廿六蒸糕,廿八过年节,廿九、卅日等过年。”这首流传于太仓的古老民谣里所唱的,正是旧时太仓人过年的部分习俗,其中部分老年俗如“牵磨”等,已随着时代变迁逐渐消逝。然而,与美食相关的一些年俗却一直流传至今。
家住直塘的古稀夫妻徐尔与戴宝珠,讲起那些与美食相关的年俗来,头头是道。“俗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以前一过腊八节,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的那些事了,特别是要准备好过年的吃食。”徐尔回忆,春节前,不少太仓人家会自己动手做酒酿、蒸年糕,“蒸年糕很重要,要自己用小石磨磨好糯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讲究些的人家还要提前准备好糖桂花,抹在年糕上,香香甜甜的,大人小孩都爱吃。吃年糕还有‘年年高’的意思,也是讨一个来年的好口彩。”
戴宝珠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吃的不少美食,其实都有着美好的寓意。比如说廿四夜、大年初一要吃馄饨,馄饨形似元宝,又被称为“兜财”,吃馄饨寓意着“招财进宝”。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酒酿小圆子,又叫“百岁圆”,寓意健康长寿。新年里,太仓人的餐桌上不可少了鱼、黄萝卜丝、菠菜这三样,吃鱼预示着“年年有余”,吃菠菜是“巴巴结结”,就是说来年也要勤俭持家,吃黄萝卜丝又叫吃“金条”,同样是讨个好口彩。到了正月十五,则要吃自家做的馄饨和团子,“过完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是真正过去了”。
谈太仓的传统过年美食,炒发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以前,每年除夕前,太仓人家会将花生、黄豆等放在锅中炒熟,称为“炒发禄”,讨一个“把财气炒起来”的好口彩。家住新湖的倪解民,这几天就在忙着准备炒发禄。去年10月,他们一家搬进翻建好的小洋楼,厨房里虽然安装了全套新式厨具,却依然保留了一副老灶头。“老灶头上烧出来的饭菜特别香,像炒发禄、蒸年糕,不用老灶头还真烧不好。”倪解民一边说,一边从袋子中取出花生等,开始炒发禄。他告诉记者,炒发禄不能用普通的柴火,要用黄豆萁,因为黄豆萁烧起来会“噼啪”作响,又热闹又有趣,预示着来年的红火生活。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所有美食都准备妥当,只待一家团圆,共贺新年。采访中,徐尔夫妻和倪解民夫妻都高兴地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的子女将带着各自的家人陆续赶回来团聚,这也是他们准备美食的最大动力。
带着美好寓意的美食,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满含对家人团圆的期盼,让太仓过年的独特味道代代相传。(记者 徐静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