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的1.17亿元到去年突破237.51亿元,40年间——
改革开放40年来,在这块江南水乡的热土上,太仓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较为成功的发展道路,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经济总量、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大幅跃升并稳居全国前列。税收收入随之水涨船高。去年,我市全口径税收总收入达到237.51亿元。而在1978年,太仓的全口径税收收入仅有1.17亿元。1986年,太仓共有6968纳税户。太仓纳税户到1994年首次突破1万户,到2017年达到近5万户。
税收收入,一路高歌猛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太仓走出了一条坚实的跨越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太仓乡镇企业开始起步,上世纪8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发展。那时候每个村都有村办企业,每个乡镇都有集体企业。得益于镇村企业的发展,税收开始增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太仓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企业经济类型的多样化,催生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到2001年,太仓税收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2.19亿元,实现了跨越式的腾飞。
也正是站在这个新起点上,5年后的2006年,太仓税收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88亿元。此后,太仓税收收入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突破100亿元大关,飚升至122.49亿元;2015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7.94亿元;2017年,达237.51亿元。
透过数字,不难发现,1978年以来,太仓税收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历经了14年的时间;爬坡过坎由10亿元到100亿元的突破,历经了9年的时间;逆势而上由100亿元到200亿元的突破,仅历经5年时间。
减税降负,助力高质量发展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扩大消费、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此,市税务局按照 “不落实税收优惠就是收过头税”的理念,不折不扣抓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地,发挥税收对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实施政策性减免税开始,至1994年,税务累计减免税51309万元;1995年至2005年减免国税19.2亿元,2001年~2005年,累计出口退税34.09亿元。2013年至2017年,我市税务部门通过减、免、退、抵等方式共兑现税收优惠295.76亿元。
今年前7个月,税务部门兑现税收优惠55.4亿元,同比增长8%,优惠额占直接收入比重达32.5%。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折旧、出口退税、小微企业等优惠的覆盖面和减负效应,全市504家企业享受科技政策减免所得税7.81亿元,推动太仓制造向太仓智造转变;加大太仓港沿线“走出去”企业的税收优惠辅导,及时开具企业税收居民身份证,避免重复征税,以税收力量护航企业征战“一带一路”。
税收政策做好“减法”的同时,必将带来“加法”效应。市税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减税降费减轻了企业成本负担,在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同时,增加企业对未来盈利的预期,促进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培植和发展新的税源。另一方面,减税降费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持和培育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智能办税,不走马路走网路
发挥税收职能,服务改革开放,始终是税务部门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顺应“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势头,市税务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税收征管领域,相继推出了实名办税、电子档案、电子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平台等应用系统,税收征管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互联网+税务”时期。
办税体验不断升级,“便民春风”习习拂面。近年来,税务部门不断升级智能化办税载体模式,实现了便民办税“不见面”,征纳互动“零距离”,涉税事项“跑一次”,高效便捷“马上办”。按照“放管服”和省“3550”改革要求,大力精简办税流程,简并办税资料,打造实体办税、网上办税、指尖办税、24小时自主办税“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办税体系,全面推行发票区域集中配送,实现了纳税人发票领用“网上批、快递送、不见面”;优化不动产交易集成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将该平台与税务“金三系统”对接,实现税务全程不见面、办税全程无纸化。与此同时,全力打造具有线上培训、政策解读、多方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纳税人培训线上直播平台,强化远程政策辅导载体和成效,充实电话咨询热线力量,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日常涉税咨询,组建税收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的税收咨询服务。这些纳税服务举措大大节约了办税时间和办税成本,给予社会各界满满的税收改革获得感。
数字的背后是改革激昂鼓点下的历史跨越。作为与纳税人和缴费人“亲密接触”的一线税务部门,市税务系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有为的税务铁军。(记者 刘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