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构筑高标准永固性的长江大堤列入实事工程,拨出大笔资金,还发动全社会向“生命工程”捐款。经过多年努力,全市长江江堤全部采用块石混凝土浇灌构建,并且加宽加高,在滚滚东流的大江南岸筑起了一道巍巍大堤,再加上9条通江干流入口处9座节制闸的配套调节,更加确保了沿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水利局原局长周伟忠见证和参与了防洪生命线的筑成。
亲历者名片>>>
周伟忠,市水利局原局长,参加了江堤达标工程建设,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江堤太仓段防洪体系的不断完善。
■呼唤现代化的大防洪体系
太仓海塘初建于宋、元,形成于明、清,失修于民国,功成于当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88年40年间,我市将海塘加高至七八米,以桩石、干砌石方、混凝土及浆块石筑成了高质量海塘工程。
但是,这样的海塘工程还不足以抵抗百年一遇的洪灾。特别是1997年11号台风的袭击,当时长江江堤全线流失土方约12.69万方,迎水坡全部冲毁,主江堤严重受损1260米,多年来建设的永久性工程由于设计标准低及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周伟忠说,洪灾后带着同志们沿江堤全线检查。38公里的江堤,仅有美孚码头段是不到一公里的水泥道路,其他江堤仅用泥土挑高,堤岸狭窄,杂草丛生,零乱不堪。再加上村民放牧牛羊,江堤破坏严重。最宽处不到3米,当时群众把江堤戏称“鲫鱼背”。长江江堤外面稀稀落落打了一排木桩,零乱堆放一点石块,以此阻挡长江潮水的袭击。
面向奔腾的长江,太仓呼唤现代化的大防洪体系。
■全市人民积极响应捐款
“为政之要在治水”,作为一个港口城市,长江堤防是当时港区开发、“以港兴市”、经济发展的有力屏障,更是全市人民的生命线。
为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太仓的未来和发展,当时市委、市政府顺应“以港兴市”战略的发展要求,把长江防洪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定开展江堤达标工程:准备花3年时间,建10座闸站,江堤按照50年一遇、抗10级台风的标准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防洪问题。
周伟忠回忆说:“当时的具体目标是百年一遇大潮十级台风保安全,历史特大暴潮不出险。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比较方案后,市水利农机局制定《太仓市长江防洪规划》,明确主江堤防洪标高为9.2米。”
虽然当时中央支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相关的资金补助,但地方配套比例高,资金缺口还是非常大。为此,当时提出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进行资金筹措:一是根据国务院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二是坚持谁受益、谁负担,谁占用岸线、谁建设达标江堤的原则,发动由占用岸线的业主单位出资进行江堤达标建设。
“记得当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募捐倡议后,学生、商场职工、退休工人、机关干部等积极响应,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捐款1516万元。”周伟忠至今想起这一幕时仍觉得热血沸腾。最终,全市累计筹集投入2.6亿元,保证了生命线工程的建设需要。
■齐心协力投入生命线工程
作为全市人民的生命线工程,江堤海塘达标建设,管理是关键,质量是保障。“当时基本吃住在江堤,没有一天休息,水利上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都扑在了江堤建设上。”周伟忠说,当时所有建设者都以工地为家,几乎是带着被子铺盖住在工地的。“沿线的老百姓也非常感动,很多都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中。”
建设人员把质量视作工程的生命。达标工程建设伊始,水利农机局就把质量放在了首位,严格执行《水利基本建设程序》中规定的项目报批、报建手续,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验收,严格按上级批准的工程规模、标准和预算来组织实施工程项目,项目报建、质监率达100%。
周伟忠清楚地记得,在时思荡茜到鹿鸣泾一段2300米的护坡工程施工中,一支分包队伍由于预制块质量未达标,经苏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工程监理部检查认定后,当场砸掉了200多块,重新施工建设。
我市江堤达标建设工程从1997年开始,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主江堤达标建设任务,质量全省第一,率先在苏州市范围内提前完成了38.383公里的主江堤达标建设任务,从而使长江江堤太仓段防洪体系有了根本性的提高,达到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标准的防洪保安体系要求。
此后,我市还多次加固江堤,不断完善长江江堤防洪体系。现在,我市境内长江堤防已跨璜泾、浮桥、浏河三镇,除了主江堤、闸外港堤外,沿江共有11座通江水闸、10座涵洞,构成了沿江防洪挡潮的屏障,保护着农田和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腹地苏州阳澄水网平原的安全。(记者 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