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社会商业迅猛发展,社会零售总额40年增长400余倍,各种商业业态相继出现。
从赶集进店去供销社,到轻点手机移动支付,包裹当天就可以送到家门口;从凭票购买定量调拨分配的消费品,到逛百货商场、综合超市和繁华商圈“买买买”;从追求吃饱穿暖,到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丰富多样的服务消费……40年光阴荏苒,我市社会商业迅猛发展,各种商业业态相继出现,多次获得“长三角县域商业十强”荣誉。市民消费越来越便捷,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品质,颜值、健康、养老、旅游等新兴服务消费方兴未艾。
■零售总额40年增长400余倍
打开记忆的闸门,科教新城退休居民施耀华仍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粮票、布票逐渐走进历史博物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成为时人追逐的热点。“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各种物品变得越来越丰富。”他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深入贯彻关于“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进行流通体制改革。上世纪90年代,经营灵活的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商店、餐饮店迅速覆盖大街小巷,商业大楼也开始出现。1994年,我市就有华联商厦、沙溪宝路商厦等开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流通部门蓬勃兴起,减少了流通环节,丰富了市场供应,市民消费越发便捷,人民生活得到积极改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我市各种商业业态相继出现。洋快餐肯德基来了,大润发超市、沃尔玛超市也来了,五星电器、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大卖场纷纷抢滩。锦江国际大酒店、宝龙福朋大酒店等星级酒店相继营业,商业集群项目南洋广场、宝龙广场、五洋广场、万达广场竣工开街。近几年,各种便利店、O2O专营店、进口产品专卖店纷纷出现,进一步满足了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网购、海淘已成了市民消费的日常。
40年的商业巨变,数字是最好的说明。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完成社会零售品总额310.15亿元,同比增幅8%,比1978年增长456倍。今年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1~7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在苏州县市(区)中位列第一。
■本土商圈商贸品牌崛起
华灯初上,太仓万达广场周边道路的车辆开始排起长龙,人们三五成群,购物、吃饭、K歌、看电影,霓虹映照着市民欢乐的脸庞。游在太仓、吃在太仓、乐在太仓,人们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9年底,全市仅有商业网点69个,职工985人,集中在人民路和新华街附近。改革开放,东风浩荡。至1985年末,全城厢镇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已增至276个。1992年8月,沙溪人蒋文达和妻子离开了工作8年的太仓布厂,在梅园小区门口开了一间日用品杂货店。“当时,不少人开始搞个体经营,私人可以做买卖了。”20多年来,夫妻俩踏实经营,当年的小店面,如今已发展为太仓知名的休闲食品品牌。
农民经商、单位办商业迅速发展,集市贸易成交额直线上升。2005年之后,新东街、武陵街、北门街、惠阳路、海运堤等商业街逐步成长起来,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现在,我市已逐渐形成以南洋广场、华联、新世界中心商圈为节点,在城区范围内东部以万达广场、南部以海运堤特色商业街、西部以月星家居城、北部以森茂汽车城为主的商贸空间布局,购物中心、大型百货、专业店等业态迅速发展,太仓本土商贸品牌越做越大,影响力日渐扩大,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商贸平台的壮大, 推动了消费品牌的成长。口水娃、多力、雅鹿成为全国知名的消费品牌,诺依曼、丽婴房、和团商贸等一批商贸企业年销售额突破千万。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双凤羊肉美食节逐渐成为每年一度的商贸盛宴,成为宣传我市文化与展示商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之一。
■市民消费从“量”向“质”提升
如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已渐渐走进历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新三件”也已成标配,文化、教育、健康、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新零售”迅速成长。在此期间,我市电商发展风生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自2013年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中国电商百佳县排名以来,我市始终排名前列,在全省范围内位列第三。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有259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1244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中文站进行贸易活动,在淘宝网上的太仓店铺有300多家。雅鹿、丽婴房、诺依曼等一大批电商品牌迅速发展,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和丽婴房物流有限公司全年电商销售额均突破1亿元大关。
电商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消费的社交化、个性化、定制化,线下商超也开始通过差异化的业态吸引更多消费者。人们消费更加追求品质,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市民收入持续增长,商品、服务的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广大市民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商业繁荣,让太仓更加富有活力;消费升级,让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网购、海淘已成了市民消费的日常。
40年的商业巨变,数字是最好的说明。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市完成社会零售品总额310.15亿元,同比增幅8%,比1978年增长456倍。今年以来,全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1~7月,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9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在苏州县市(区)中位列第一。
■本土商圈商贸品牌崛起
华灯初上,太仓万达广场周边道路的车辆开始排起长龙,人们三五成群,购物、吃饭、K歌、看电影,霓虹映照着市民欢乐的脸庞。游在太仓、吃在太仓、乐在太仓,人们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79年底,全市仅有商业网点69个,职工985人,集中在人民路和新华街附近。改革开放,东风浩荡。至1985年末,全城厢镇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已增至276个。1992年8月,沙溪人蒋文达和妻子离开了工作8年的太仓布厂,在梅园小区门口开了一间日用品杂货店。“当时,不少人开始搞个体经营,私人可以做买卖了。”20多年来,夫妻俩踏实经营,当年的小店面,如今已发展为太仓知名的休闲食品品牌。
农民经商、单位办商业迅速发展,集市贸易成交额直线上升。2005年之后,新东街、武陵街、北门街、惠阳路、海运堤等商业街逐步成长起来,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现在,我市已逐渐形成以南洋广场、华联、新世界中心商圈为节点,在城区范围内东部以万达广场、南部以海运堤特色商业街、西部以月星家居城、北部以森茂汽车城为主的商贸空间布局,购物中心、大型百货、专业店等业态迅速发展,太仓本土商贸品牌越做越大,影响力日渐扩大,满足了市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商贸平台的壮大, 推动了消费品牌的成长。口水娃、多力、雅鹿成为全国知名的消费品牌,诺依曼、丽婴房、和团商贸等一批商贸企业年销售额突破千万。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双凤羊肉美食节逐渐成为每年一度的商贸盛宴,成为宣传我市文化与展示商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之一。
■市民消费从“量”向“质”提升
如今,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件”已渐渐走进历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新三件”也已成标配,文化、教育、健康、旅游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新零售”迅速成长。在此期间,我市电商发展风生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自2013年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中国电商百佳县排名以来,我市始终排名前列,在全省范围内位列第三。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有259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1244家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中文站进行贸易活动,在淘宝网上的太仓店铺有300多家。雅鹿、丽婴房、诺依曼等一大批电商品牌迅速发展,口水娃食品有限公司和丽婴房物流有限公司全年电商销售额均突破1亿元大关。
电商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消费的社交化、个性化、定制化,线下商超也开始通过差异化的业态吸引更多消费者。人们消费更加追求品质,吃、穿等基本生活类商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明显降低。市民收入持续增长,商品、服务的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广大市民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商业繁荣,让太仓更加富有活力;消费升级,让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见习记者 王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