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亿元,这是1979年太仓工业产值的全部“家当”;2018年,太仓工业总产值将跃上2650亿元的新高度,是40年前的757倍!
数据飙升的背后,折射的是太仓工业发展的质量与高度。改革开放40年来,太仓坚持工业强市、工业立市,梯度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了由农耕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实现了由单一所有制结构向民营、外资、国资等形式多样、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沿江、沿沪产业带和中部产业带的格局。
开发区担当发展“主战场”
8月28日,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工厂一期正式投产。这家由中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和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将面向汽车新能源发展方向,生产新能源汽车用的电机、电轴、功率模块等产品,进一步壮大我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产业。
像罗伯特·博世这样的德资企业,高新区已经集聚了300多家,与晋升“国家队”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今年1至8月,两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71.4%。
“谁能想到,全市工业载体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在工业战线工作了27年、如今已经退居二线的冯建良感慨地说,20多年前,民间有一句顺口溜,那就是“新区一片草,港区一座桥,轻纺市场静悄悄,城区乱糟糟”。
这句顺口溜并不是空穴来风。1978年起,太仓工业步入了稳步、健康的发展轨道,社办工业、乡镇工业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之势,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针对这一现状,太仓走上了开发区建设之路。资料显示,1991年4月13日,太仓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11月12日当时的县委决定开发港口。1992年12月26日,经济开发区68项工程奠基、竣工仪式暨经贸洽谈会隆重举行。
随着开发区建设的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形成了“2+5”的布局。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纸业基地、国内最大的高级润滑油基地、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基地和华东最大的电力生产基地。高新区被誉为“中国的德企之乡”,被工信部授予全国首家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沙溪镇的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璜泾镇的化纤产业基地,城厢镇和浏河镇的机电装备产业基地,双凤镇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均已获得江苏省或苏州市挂牌。
主导产业撑起“四梁八柱”
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建成新疆、乌兹别克等项目;立足太仓,完善总部建设,放大品牌效应,用智能设备改造4个工厂。113岁利泰青春焕发,引领太仓纺织化纤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以利泰等企业为代表的纺织化纤服装产业一直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巅峰时产值占工业经济的三分之一。”市经信委党委副书记王新工作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纺织工业公司。资料显示,作为太仓建国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工厂、太仓各有关部门和各公社(镇)横向联合的产物,针织厂投产3年就收回全部投资,吸引了省内外有关单位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追逐时代大潮,务实创新的太仓人从未停下锐意进取的脚步,逐渐构建起精密机械、电力造纸、金属加工、化工医药、石油加工等十大行业。踏准转型升级节拍,太仓改造提升纺织化纤服装等传统产业,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整体盈利持续趋稳的纺织化纤服装产业产值占比下降到不足10%,而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则上升到57%。
得益于新动能的培育,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构成了相对完整和竞争力强的细分产业链,汽车动力总成、汽车燃油喷射系统和汽车专用机床等形成高端聚集的产业聚集区。今年2月,这一产业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主导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不管在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宏观环境逐步趋紧、调整转型步伐加快、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太仓工业一直以优于周边的稳健姿态阔步前行。
万余“小壮蟹”走向大市场
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具有节能环保、操作舒适和智能控制等特点,采用90千瓦柴油机与大容量锂电池配套的混合动力,相比传统的轮胎吊可节约45%的燃料。依托这样的高新技术产品,润邦卡哥特科工业有限公司与包括马士基、中远国际太平洋、新加坡港务集团等世界前5强码头公司在内的众多国际码头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像润邦卡哥特科这样的“小壮蟹”企业,太仓已有12000多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967家。今年1至8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90.2亿元,同比增长8.6%,而规模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则下降到0.2841吨标煤,同比下降14.23%。
创新是成就“小壮蟹”企业的内生动力。太仓充分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今年上半年,太仓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9%。
质量是“小壮蟹”企业的生命。早在1990年10月3日,当时的铜材厂紫铜毛细管质量就荣获过国家金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业竞相以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为根本,创建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国际品牌,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这些“小壮蟹”既有民企,又有国企,更有外企。尹建南在工业战线工作了35年,他提供的资料显示,1987年太仓第一家太港合资企业——太仓环球皮革制造有限公司成立,1989年太仓第一家村办太港合资企业——苏州泰利电器照明有限公司成立,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太仓……今天,太仓的外资工业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与扎推在太仓长江边的央企、国企以及分布在各区镇的民营企业交相辉映。
新时代新征程,更要有新作为。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太仓将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书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李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