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8时,家住璜泾镇新华小区的智力残疾人钱师傅和往常一样,走进离家不远的镇“残疾人之家”,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上午,钱师傅在设施完备的工疗车间里参加手工劳动。中午,在助餐室里与工友们一起吃好午餐后,钱师傅走进休息室喝杯茶歇一歇,随后到康复室的跑步机上锻炼一下身体。“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钱师傅笑着说。
这样的日子是曾经的钱师傅难以想象的。8年前,一场车祸导致钱师傅颅脑受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也让他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去年12月,璜泾镇“残疾人之家”试运行,钱师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了这里。如今,这里已成为钱师傅和另外20多名残疾人心目中温暖和谐的“新家园”。在这个“家”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可以通过参与工作赚取收入,缓解家庭压力,实现自我价值;来到这里的残疾人,还可以在社工的带领下,学习新技能,参与文体活动,生活得更加充实。
截至今年3月,我市已建成12家“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供兼具便利性与常态化的基本服务。目前,共有250名残疾人通过“残疾人之家”实现辅助性就业,大大提升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建设“残疾人之家”,帮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只是我市日臻完善的残疾人就业体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多元主体就业体系、积极搭建就业招聘服务平台、持续提供优质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同时,越来越多残疾人凭借着勤奋与努力,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出生于1988年的王晓辰是我市第一个考上硕士研究生的残疾人,去年8月,她在我市事业单位统一招考中,过关斩将,成功被录用为我市某单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出生于1991年的陆晓晨则打破了很多人对脑瘫的偏见,不仅积极健身参加马拉松比赛,还在电商领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如今,他经营的淘宝店铺已有了近万粉丝。
让残疾人生活得更幸福,除了要保障其生活、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基本需求,也要保障其康复需求,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回归社会。近年来,市残联以“精准康复”为目标,多措并举,为全市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服务。
7岁的小宸,就是精准康复服务的受益者之一。小宸的母亲严女士告诉记者,出生后,小宸被诊断为听力障碍。好在,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小宸获得了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康复服务。
2013年,残联为小宸免费配发了助听器,由于使用效果不明显,第二年,小宸又安装了人工耳蜗,残联按有关规定为其报销了部分费用,减轻了其家庭负担。安装人工耳蜗后,小宸进入市启悦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参加语言康复训练,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目前,小宸已入读普通幼儿园。
在保障残疾人群康复权利的同时,近年来,市残联还联合卫计委共同开展婴幼儿健康筛查、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等残疾预防项目,为6万余人排查残疾风险,控制病情发展,从源头上降低残疾发生率。
“对我们残疾人来说,现在生活有保障,就业有帮扶,娱乐活动也很丰富。”家住城厢镇德兴社区的肢体残疾人孙惠新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门球爱好者,如今,他几乎每周都会和朋友们一起相聚门球场上,锻炼身体,交流互动,而他身边的残疾朋友们也大多有着各自的兴趣爱好。
“接下来,我们还要从提高残疾人社保水平、加强康复服务、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入手,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太仓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几年,我市将继续扎实推进残疾人各项事业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力争让残疾人与全市人民同步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让每位残疾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